心生灭门,即是情(妄念)。

惟墨子一派,独守旧见,主张明鬼。为何祭之前,要齐戒致思,来思念所祭者之生前之居处,笑语,志意,与其所乐所嗜呢?此居处,与笑语,与志意,与其所乐所嗜,便是死者生前魂气之所表现,亦是此死者之神之所藉以复活。

黑龙江空管举办第二期干部素能提升培训班

在非儒下篇中,亦无驳斥儒家无鬼之说。祭之日,入室,僾然必有见乎其位。至于道家方面,亦同样主张无鬼论与无神论,此层较易见,可不再详说。为何要如见乎其位,闻乎其容声,与夫其叹息之声呢?此则在致祭者之想像中,似乎又见了死者之体魄,即死者之鬼,像真来降临了。朱子易本义则云: 阴精阳气,聚而成物,神之伸也。

不有所遗,言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生也。为何要虚中,要齐戒沐浴,要孝敬之心至,而谕其志意呢?因为这样才能把死者之神在致祭者之心中重新复活。内学与外道、邪见则是能度与所度关系,内学为能度,外道、邪见为所度,即通过内学转化外道和邪见。

四、内学与外学的关系 内学即佛教所谓内明,外学除了佛教所谓外明,还包括外道和邪见。进入 冯焕珍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教育 佛学 。佛教中,善知识主要有三种:一是外护善知识,即护持道场和修行者的善知识。有的佛弟子不明白这个道理,以为只有圣师才能讲经说法,见到别人讲经说法就问他有没有开悟,这是不理解佛意的表现。

内学与外明是能摄与所摄关系,内学为能摄,外明为所摄,为增强辨名析理能力而摄因明,为提高语言文字能力而摄声明,为保持身体健康而摄医方明,为提升成就事法能力而摄工巧明。或自诩持戒清净,却不护威仪、不顾讥嫌,都没有资格做善知识。

黑龙江空管举办第二期干部素能提升培训班

第三,已发起自度度他、度尽众生的菩提心。研习与弘扬佛陀圣教,首先要让大众接诵读佛陀圣典,只有诵读佛经的人多了起来,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愿进一步了解、研习佛陀圣典,向佛陀学习离苦得乐之道。总相教法是佛陀教化九界凡圣的教法总纲,是所有菩萨道弟子都应该修习的基本教法,如果偏执别相教法而不研习总相教法,很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境地。有的人从人道因果起修,便偏执所有人都应从人道因果起修,导致以浅颇深,譬如以人乘破天乘。

因此,佛教义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它能够站在趣智立场、以学修一体的方式显明佛陀圣教的宗趣及其总别、深浅等关系,为学生学修佛法提供必须的增上缘。但是,我们不能停留于阅读佛陀圣典的层次,如果仅仅停留这个层次,不进一步如理思维、研习教理,尚不足以中兴汉传佛教。否则,要改变偏废的局面恐怕不容易。外明指因明(辨名析理的智慧)、声明(语言文字的智慧)、医方明(治疗疾病的智慧)、工业(巧)明(制作器具的智慧),外道即前面说的邪因论,邪见即前面说的无因论。

当然,佛陀并不否认众生通过自学趣智的知识能取得一定的成就,但认为他们最多只能成为缘觉,而这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。学人到几家佛学院讲过课,看到他们的图书馆多半收藏佛法著作,觉得这样很好,有助于学生坚固佛法信仰。

黑龙江空管举办第二期干部素能提升培训班

在这个深浅、总别圆融的教法系统中,各种别相教法相互之间则是法无高下,当机者良的平等关系,任何人都不应执自己修学的教法而毁破其他人修学的教法。虽不可思议,而能分别空、假、中心,宛然无滥,名为示。

佛教教育中的善知识指第三种。或自认皈依三宝,却心仪天魔外道。的确,试想想,如果一个人相信杀人放火可以飞黄腾达、乐善好施反遭困苦厄难,他怎么会尊重众生生命、与人为善,又怎么会因此得到快乐呢?远离这两种邪见,才能够真正建立起佛教所说的世间正见,这就是以十善业道和十不善业道为核心内容的世间因果观,它与前者的根本区别是将众生苦乐视为其造业所感得的结果,而造业的本因则是众生之心。离观解教,譬如有良医,具知诸方药,自疾不能救,多闻亦如是。教授善知识因是否见道的差别又可分为两种:见道位(大乘菩萨初地)以上的善知识是四依菩萨中的圣人,即智者大师所谓圣师,他们既可以经师、论师、禅师的身份示现,也可以其他身份示现。如果把这林林总总的教法称为别相教法,又存在合理地理解总相教法与别相教法、别相教法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。

譬如,有人讲《妙法莲华经》,把经中的除诸法戏论之粪一语理解为除了《妙法莲华经》之外,其他佛法都是粪,认为佛教就一部《妙法莲华经》。或许有人会说:我有圣师引导,只要遵照师教修习即可。

一、师资关系 在教育中,教育者是传授知识的一方,受教育者是接受知识的一方,两者并不是对等关系,而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授受关系。这都是没有真切地领会总相教法的深浅关系的结果,不能彻见教法全体。

如果我法二执现前时,不知反省和对治,甚至顺着习气越走越远、越走越欢,必将自误误他,不堪为师。什么是因果邪见?佛陀说:彼有二种,谓失、不信。

凡师虽然尚未现证空性,不能像圣师那样当理当机教化众生,但能够依信仰产生的理解力理解佛陀圣教、对佛法有全面和深入的解悟,能够始终依万法皆空为宗旨讲说佛法。二、教理的邪正、深浅与总别关系 佛法坚信万法平等,其最终目的也是令众生觉悟万法平等。二是教理的邪正、深浅与总别关系。在阅读佛教经典和从事佛教教育的过程中,学人有一点体会:在学生道心未坚固之前,不宜涉猎外学,否则容易退转。

譬如,有人看到别人专修净土或专门参禅,就认定他们不通教理,这就犯了以总破别的过失。云何为失?彼人心谓:‘一切苦乐皆是天作,非业果报。

既然如此,我们在教育中就应该用教观一体的方式传授与研习佛法,既不要离观解教,也不应离教修观。其二,由于佛法的实践性格,每个佛弟子都应该选择一个与自己相应的别相教法一门深入,否则很难有所成就。

不过,这样的内容应等到学生对佛法具有坚固信仰后才能加入。他们的教示虽然不一定如佛陀圆满,但同样完全本于智慧,既当理又当机,教法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与有别,但宗旨与归趣与佛并无二致。

三是教授善知识,即善巧传授佛法的善知识。凡此种种执见,正是犯了以别破总的过失,不知没有总相教法则没有别相教法,终其一生不过株守一法的井底之蛙。如他解《法华经·方便品》中的开、示、悟、入四字时,从观心方面解说道:约观心释者,观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,此观明净,名为开。另一方面,佛弟子也不应以总破别。

学人的总体看法是,总相教法是别相教法之经,别相教法是总相教法之纬,既不应以别破总,也不应以总破别。今天,汉传佛教界偏执别相教法、忽视总相教法的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,有的甚至以其偏执的别相教法破毁总相教法。

如果有这样的善知识维系佛教教育,就不担心学生不尊重善知识,就不害怕因缘和教学形式发生变化,就不相信佛陀圣教会衰落。从佛陀施设教法看,上到佛乘的教法都是佛从其圆满体证的一真法界中垂示的教相,是佛以一佛道随诸众生种种分别而为说之的表法(《大般涅槃经》)。

譬如贫穷人,日夜数他宝,自无半钱分,多闻亦如是(晋译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),不免沦为知解宗徒。其心质直、乐寂静者,广为说法,令其成就(唐译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)。